這座極具中國風的天主教堂(沒錯,是教堂)建立於1955年,而現貌則是1986年於原址重建而成的。天主教在傳入中國初期,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信仰天主,因而容許華人以自己的方式信仰天主。時駐的陝西籍神父李少峰,同樣的也期望能夠讓更多鹽水鄉民信仰天主,因而聘請嘉義的廟宇彩繪師郭自然父子共同繪製教堂壁畫,完成臺灣這座特殊的天主教堂!
鹽水天主堂外觀
鹽水天主堂位處在臺南鹽水的西門路上,並非在鹽水較為熱鬧的市區中,一般遊客也不會到訪至此,街道間顯得格外靜謐。雖然其特殊的造型總吸引著初次見到的人們,但時為中學生的我卻對這座教堂避而遠之,原因是年幼不長知識的我,看著牆外的壁畫總覺得這是不是所謂的「邪教」,又加上門口威風凜然的獅子讓人心生敬畏,總是會刻意繞路迴避。一直到電影《帶我去遠方》上映,才讓我猛然憶起年幼的錯誤認知!也多虧了這部電影,得以重新去認識這座美麗可愛的教堂!
門口有兩隻銅獅子守衛著,這裡不是佛門聖地、也不是廟宇道觀,而是天主教堂。一隻踩著貌似繡球的東西、另一隻則像是踩著臥倒的小惡魔?除了獅子之外,門柱上的對聯「天生百穀養生民生生不息常生主;主化萬物顯化工化化無窮造化天」,不僅明顯的辨識出這是「天主」的聖地,更表達了上帝造物的意涵。而教堂面向道路的側牆上,則繪有耶穌高舉十字架,向門徒說「往訓萬民、與領聖洗;遵守主誡、敬天愛人」!
天主堂大門的獅子及繪有耶穌與門徒的外牆,若非十字架很難發現是教堂吧!
進入教堂後,正前方所見為「聖母亭」,門柱對聯寫著「聖德煜煌明逾日,母儀溫厚藹如春」,同樣饒富韻味。而裡頭安置的木雕神像並非天上聖母媽祖,而是天主教中的聖母瑪利亞,而聖母亦同時懷抱著聖子,寧靜的注視著前方。而神像的前方置有許多蠟燭燃著,長年累月之下,聖母及聖子的面容已有燻黑的痕跡。據家母所言,聖母及聖子在舊時都還戴著垂珠的朝冠,之後僅有特殊節日才會再度戴上。亭內的壁畫則是聖經中,歡喜、痛苦以及榮福的故事。
聖母亭外觀及內部聖母、聖子雕像,可想見戴上朝冠後會有多麼雍容華貴!
參觀完聖母亭後,大門左側的禮拜堂才真的是令人讚嘆驚艷的建築!禮拜堂不叫禮拜堂,而叫「祭天壂」,相當的妙不可言!縱使外觀已經夠令人印象深刻,但最精彩的莫過於裡頭的壁畫!然不巧的是每次造訪都不是禮拜日,祭天壂內部深鎖著,不得其門而入。且這是座有在做禮拜的教堂,即使是禮拜日也不知道像我這樣非教友能否一窺究竟?所幸透過透明的玻璃門還能夠依稀看見裡頭的壁畫。
十分名實相符的祭天壂
前方最上頭的並非三官大帝,而分別是聖子、聖父以及聖靈,分別托著羔羊、地球以及白鴿,一旁則有中國歷代先賢圍繞,並且有著綁小辮子的天使飛舞著,十分俏皮可愛!但我並非教徒,也不是很了解其中的故事,更不懂十字杖、劍指杖以及火焰杖的意涵。
聖子、聖父與聖靈
其下則是著名的聖經壁畫「最後的晚餐」,與達文西(Da Vinci)的名畫相比顯得十分迥異,但又不失故事的細膩。在燃有紅蠟燭以及酒斗的桌面上,耶穌與門徒身著漢服、手持筷子大啖肉包。
最後的晚餐,鹽水天主堂與達文西畫作風格迥異
雖然耶穌預言了自己將被出賣,但仍神似自若的抓著包子。而究竟誰是出賣耶穌的猶大呢?
局部放大,答案正是頂上沒有光環、手上還緊握著贓款的紫袍男子!
「祭天壂」裡還有著更多令人震懾的壁畫,然而在現實客觀的因素之下無法拍攝下來,感到相當可惜!雖然這座教堂僅有數十年歷史並非古蹟,但其隱含的意義同樣深遠著。鹽水小鎮不僅僅有著元宵節的蜂炮活動,在熱鬧的蜂炮背後,也有文化融合的瑰寶去體驗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