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01-28

新港交趾剪粘藝術村

社區營造、一鄉一特色的概念,近年來在臺灣小鎮社區推廣著,在旅遊書上也開始看見一些極具特色的小鎮活躍著,嘉義新港的板頭社區正是個成功發展的例子。嘉義新港隔著北港溪與雲林北港相望著,地方上有著為數眾多的交趾剪粘藝師,並居全臺之冠。在板頭社區,讓人看見交趾藝術不僅僅是廟宇建築上的精湛技藝,也能夠為社區增添許多活力趣味!
透過交趾剪粘,為無趣的堤防增添妝點,成了幅巨大的藝術作品


社區內處處充滿驚奇,隨處可見可愛動人的交趾剪粘作品,各個也都相當有活力生氣、令人會心一笑!而且家戶圍牆外的剪粘作品,遽聞代表著各自的行業屬性,有羊、有牛、有魚、有穀倉,而且每個作品背後也有自己的故事呢!
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妹妹,神貌楚楚可憐令人心生憐惜啊!表情十分豐富生動,是社區內富有名氣的作品
小男孩放羊吃草的時候少了一隻,回家怕被媽媽罵因而哭泣著。嗯,那我就代替媽媽先揍個一頓吧!


嗯,脫人家褲子搞不好也是一種行業吧?


這個小社區過去有鐵路經過,可以搭著五分仔車到北港朝天宮、新港奉天宮等地,在媽祖聖誕、遶境的時候顯得相當熱鬧。但隨著糖廠的沒落,客運、貨運也不再辦理,鐵道亦荒廢蔓生雜草。這條舊軌道整理過後,雖然不再有火車行駛,但沿著鐵道往河邊走,映入眼簾的是河堤上,一幅巨大的苦楝樹剪黏藝術!這巨大的剪黏藝術不僅外型壯觀,仔細一看更能發現作工的細膩精緻,不禁令人讚嘆她的美!
苦楝樹的白色花瓣、果實是碗公剪裁,而綠葉是瓦片燒製、樹幹是酒甕拼成的!


鐵道立體交叉下的通道,也有牽牛花蔓布的藝術作品;徜徉在碩大的苦楝樹下,顯得有些渺小


一個曾經沒沒無聞的地方小鎮,透過社區再造的力量被賦予了新生命活躍著。原以為還不是個知名的景點,可以悠閒的散步在田野之間,但從停車場滿溢的車輛看來,似乎有愈來愈多的人也等著去發現她的美。

連社區導覽地圖也是剪粘做成的!

2012-01-27

鹽水天主堂

這座極具中國風的天主教堂(沒錯,是教堂)建立於1955年,而現貌則是1986年於原址重建而成的。天主教在傳入中國初期,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信仰天主,因而容許華人以自己的方式信仰天主。時駐的陝西籍神父李少峰,同樣的也期望能夠讓更多鹽水鄉民信仰天主,因而聘請嘉義的廟宇彩繪師郭自然父子共同繪製教堂壁畫,完成臺灣這座特殊的天主教堂!
鹽水天主堂外觀


鹽水天主堂位處在臺南鹽水的西門路上,並非在鹽水較為熱鬧的市區中,一般遊客也不會到訪至此,街道間顯得格外靜謐。雖然其特殊的造型總吸引著初次見到的人們,但時為中學生的我卻對這座教堂避而遠之,原因是年幼不長知識的我,看著牆外的壁畫總覺得這是不是所謂的「邪教」,又加上門口威風凜然的獅子讓人心生敬畏,總是會刻意繞路迴避。一直到電影《帶我去遠方》上映,才讓我猛然憶起年幼的錯誤認知!也多虧了這部電影,得以重新去認識這座美麗可愛的教堂!

門口有兩隻銅獅子守衛著,這裡不是佛門聖地、也不是廟宇道觀,而是天主教堂。一隻踩著貌似繡球的東西、另一隻則像是踩著臥倒的小惡魔?除了獅子之外,門柱上的對聯「天生百穀養生民生生不息常生主;主化萬物顯化工化化無窮造化天」,不僅明顯的辨識出這是「天主」的聖地,更表達了上帝造物的意涵。而教堂面向道路的側牆上,則繪有耶穌高舉十字架,向門徒說「往訓萬民、與領聖洗;遵守主誡、敬天愛人」!
 
天主堂大門的獅子及繪有耶穌與門徒的外牆,若非十字架很難發現是教堂吧!


進入教堂後,正前方所見為「聖母亭」,門柱對聯寫著「聖德煜煌明逾日,母儀溫厚藹如春」,同樣饒富韻味。而裡頭安置的木雕神像並非天上聖母媽祖,而是天主教中的聖母瑪利亞,而聖母亦同時懷抱著聖子,寧靜的注視著前方。而神像的前方置有許多蠟燭燃著,長年累月之下,聖母及聖子的面容已有燻黑的痕跡。據家母所言,聖母及聖子在舊時都還戴著垂珠的朝冠,之後僅有特殊節日才會再度戴上。亭內的壁畫則是聖經中,歡喜、痛苦以及榮福的故事。
 
聖母亭外觀及內部聖母、聖子雕像,可想見戴上朝冠後會有多麼雍容華貴!


參觀完聖母亭後,大門左側的禮拜堂才真的是令人讚嘆驚艷的建築!禮拜堂不叫禮拜堂,而叫「祭天壂」,相當的妙不可言!縱使外觀已經夠令人印象深刻,但最精彩的莫過於裡頭的壁畫!然不巧的是每次造訪都不是禮拜日,祭天壂內部深鎖著,不得其門而入。且這是座有在做禮拜的教堂,即使是禮拜日也不知道像我這樣非教友能否一窺究竟?所幸透過透明的玻璃門還能夠依稀看見裡頭的壁畫。
十分名實相符的祭天壂


前方最上頭的並非三官大帝,而分別是聖子、聖父以及聖靈,分別托著羔羊、地球以及白鴿,一旁則有中國歷代先賢圍繞,並且有著綁小辮子的天使飛舞著,十分俏皮可愛!但我並非教徒,也不是很了解其中的故事,更不懂十字杖、劍指杖以及火焰杖的意涵。
聖子、聖父與聖靈


其下則是著名的聖經壁畫「最後的晚餐」,與達文西(Da Vinci)的名畫相比顯得十分迥異,但又不失故事的細膩。在燃有紅蠟燭以及酒斗的桌面上,耶穌與門徒身著漢服、手持筷子大啖肉包。
 
最後的晚餐,鹽水天主堂與達文西畫作風格迥異


雖然耶穌預言了自己將被出賣,但仍神似自若的抓著包子。而究竟誰是出賣耶穌的猶大呢?



局部放大,答案正是頂上沒有光環、手上還緊握著贓款的紫袍男子!


「祭天壂」裡還有著更多令人震懾的壁畫,然而在現實客觀的因素之下無法拍攝下來,感到相當可惜!雖然這座教堂僅有數十年歷史並非古蹟,但其隱含的意義同樣深遠著。鹽水小鎮不僅僅有著元宵節的蜂炮活動,在熱鬧的蜂炮背後,也有文化融合的瑰寶去體驗感受。

2012-01-26

記憶中的糖鐵火車

  由於殖民母國日本的糖業需求,在臺南等地區大量的種植甘蔗並設置了許多糖廠,奠定並深植了臺糖爾後在南部的影響力。雖然偶有聽聞三大糖廠的說法,然而究竟是哪三座糖廠的說法也不盡相同,但不容置否的是,新營糖廠在過去確實有著相當製糖規模。

過去滿載著甘蔗的列車仍停駐在鐵道上,但糖業的盛況已是滄海桑田


  初中及高中就讀於臺糖開辦的私立南光中學,想必不僅是我,許多校友也應該對於新營糖廠有著濃厚的情感。記憶中,有數度上學途中被滿載甘蔗的火車阻斷了交通,因而遲到。載糖的火車可不是自強號、臺灣高鐵列車的長度所能比擬的,時常柵欄一關就是數分鐘,且不論是從新營的中興路或是延平路,想要抵達校園都得經過糖鐵軌道,一旦平交道柵欄放了下來,噹噹噹的聲響就成了遲到戲碼的片頭曲。

左邊跨越軌道的建築物不知是否為天橋,畢竟從未登上這幢建物

  對於新營糖廠的記憶不僅是如此,更有糖廠製糖所發出的撲鼻惡臭。時常在午休或是下午的課程中飄來陣陣刺鼻的味道。然而在政府加入WTO(World Trade Organization,世界貿易組織)開啟貿易大門後,臺灣糖業不敵廉價的進口糖衝擊而漸漸衰微凋零,臺糖也相繼關閉了數座糖廠,所剩寥寥無幾。關閉製糖業務的糖廠也紛紛轉型多元經營,新營糖廠爾後與柳營的酪農業合作,利用既有軌道推廣小火車酪農業觀光,遊客亦絡繹不絕。製糖所產出的刺鼻惡臭味不復飄進教室窗櫺間,取而代之的是遊客吵雜的嬉鬧聲,而每當小火車上導遊透過麥克風介紹南光中學時,緊鄰窗邊的同學偶有將手伸出窗外、並對遊客揮揮手的逗趣景象!

  青少年時期在臺南溪北的鄉下長大,舊時田野間密佈的蔗田已鮮少看見,遑論那黑黑沉重又綿延的糖鐵火車更是早已消逝在嘉南平原上,但甘蔗的甜仍深植在臺南人嗜甜的生活之中,難以戒癮。